歡迎光臨管理者范文網(wǎng)
當前位置:管理者范文網(wǎng) > 書信稿件 > 致辭 > 導游詞

鄭成功墓導游詞(精選5篇)

更新時間:2024-11-20 查看人數(shù):5

鄭成功墓導游詞

第1篇 泉州府文廟鄭成功墓導游詞

大家好,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去參觀鄭成功墓。

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著福廈公路的水頭鎮(zhèn)附近的康店村復船山,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,名森、字明儼、號大木,福建戶市千里浜。在日本渡過七個春秋,1630年間隨從其叔芝燕等回國,住安平(晉江市安海鎮(zhèn))鄭府。鄭成功自幼聰明敏捷,八歲能通讀四書五經(jīng),十歲能寫入股文,文章過人,詞藻華麗典雅,十一、二歲,兼習春秋左傳,孫吳兵法,并能舞劍學射。十五歲的稟生,二十一歲攻入南京國子監(jiān)太學,氣字軒昂,才華橫溢,獲得師長此人英雄,非人所得比。

明隆武帝見成功年少英俊,文武雙全,問之日江山危矣,你何從我乎?對日:文不貪財,武不怕死,江山可保矣。隆武帝非常贊許他,即賜他與同姓,易名成功,封御營中軍都督,授尚方寶劍,儀同附馬,自是咸稱國姓爺。

鄭成功一生最偉大的功績是收復臺灣,驅(qū)逐荷蘭侵略者和大規(guī)是泉州人,把荷蘭侵略者從我國寶島臺灣趕走。鄭成功實現(xiàn)了他收復臺灣和開發(fā)臺灣的遠大抱負。當時曾賦詩一首開辟荊榛逐荷夷,十年始克服先基。田橫尚有三千客,菇苦間關不忍離。收復臺灣以后,他走訪四社,了解民情及社會情況,在那荒涼的臺灣島上,實行寓兵于農(nóng)之法,屯墾開荒,農(nóng)隙則訓以武事,有警則荷戈以戰(zhàn),無警則負來以耕。那時,臺灣新辟土地環(huán)境十分惡劣,瘴疬流行,病者十之七八,死者基多,甚至有數(shù)十丈巨蟒為患,開荒任務非常艱巨,鄭成功都新率官兵,積極開發(fā),同時采取各種措施加緊鞏固臺灣海防,堅守陣地,免于荷蘭侵略者復仇,重占臺灣。鄭成功率軍披荊斬棘,流血流汗,艱苦創(chuàng)舉。由于十年征戰(zhàn),馳騁沙場,積勞成疾,于永歷十六年(公元1662年)農(nóng)歷五月初八病逝臺灣,享年三十有九,墓葬于臺灣的臺南州仔尾。歷經(jīng)三葬于南安縣,拊葬于康店村的鄭氏祖瑩,隨同遷葬的還有其子鄭經(jīng)的靈柩。當時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護柩外,還賜挽聯(lián)一對,日:四鎮(zhèn)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;諸王無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。爾后還派御林軍護陵守墓。

同時遷葬于祖瑩樂齋公內(nèi)還有其父鄭芝龍,其母和其妻墓氏,遷墓后重立墓碑。年回鄉(xiāng)修祖墳時所立的(橄欖山墓志)。另一是遷葬時鄭克塽之《鄭氏歸墓祖文

墓志》。鄭成功靈柩用棺廓兩層,里面一層油漆朱紅鮮先澤,棺內(nèi)布滿水銀,骨骼完好,取出將盔一項,龍袍一件,腰圍玉帶鑲玉十七塊,靴鞋各一雙,還有頭發(fā)等珍貴一級文物,由南安石井鄭成功紀念館收藏。

鄭成功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構(gòu)筑土堆墓,墓碑墓道皆用花崗石雕砌成,墓碑高75厘米,長15.8厘米,呈山字形,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,保存完好。墓前兩側(cè)還有石板旗桿夾九對,左五右四,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元五個字。目前,擴大保護范圍,建筑陵園大圍墻建立文物保管所,修筑墓道和專線公道,綠化林木花草,建置碑亭,環(huán)境寬敞,風景優(yōu)美,為海內(nèi)外游覽和祭拜國姓爺?shù)暮玫胤健?/p>

參觀了鄭成功墓,想必大家會有一番感慨和聯(lián)想吧。

第2篇 福建泉州鄭成功墓導游詞

大家好,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去參觀鄭成功墓。

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著福廈公路的水頭鎮(zhèn)附近的康店村復船山,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明隆武帝見成功年少英俊,文武雙全,問之日“江山危矣,你何從我乎?”對日:“文不貪財,武不怕死,江山可保矣。”隆武帝非常贊許他,即賜他與同姓,易名“成功”,封御營中軍都督,授尚方寶劍,儀同附馬,自是咸稱“國姓爺”。

參觀了鄭成功墓,想必大家會有一番感慨和聯(lián)想吧。

第3篇 泉州鄭成功墓中文導游詞

大家好,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去參觀鄭成功墓。

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著福廈公路的水頭鎮(zhèn)附近的康店村復船山,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,名森、字明儼、號大木,福建省南安石井人,出身于官商家庭。1624年農(nóng)歷七月十四日,誕生于日本長崎縣平戶市千里浜。在日本渡過七個春秋,1630年間隨從其叔芝燕等回國,住安平(晉江市安海鎮(zhèn))鄭府。鄭成功自幼聰明敏捷,八歲能通讀四書五經(jīng),十歲能寫入股文,文章過人,詞藻華麗典雅,十一、二歲,兼習春秋左傳,孫吳兵法,并能舞劍學射。十五歲的稟生,二十一歲攻入南京國子監(jiān)太學,氣字軒昂,才華橫溢,獲得師長稱贊:“此人英雄,非人所得比。”

明隆武帝見成功年少英俊,文武雙全,問之日“江山危矣,你何從我乎?”對日:“文不貪財,武不怕死,江山可保矣?!甭∥涞鄯浅Y澰S他,即賜他與同姓,易名“成功”,封御營中軍都督,授尚方寶劍,儀同附馬,自是咸稱“國姓爺”。

鄭成功一生最偉大的功績是收復臺灣,驅(qū)逐荷蘭侵略者和大規(guī)模開發(fā)臺灣。永歷十五年(公元1662年)十二月甘三日,率軍三萬余人,大部份是泉州人,把荷蘭侵略者從我國寶島臺灣趕走。鄭成功實現(xiàn)了他收復臺灣和開發(fā)臺灣的遠大抱負。當時曾賦詩一首“開辟荊榛逐荷夷,十年始克服先基。田橫尚有三千客,菇苦間關不忍離?!笆諒团_灣以后,他走訪四社,了解民情及社會情況,在那荒涼的臺灣島上,實行“寓兵于農(nóng)”之法,屯墾開荒,“農(nóng)隙則訓以武事,有警則荷戈以戰(zhàn),無警則負來以耕”。那時,臺灣新辟土地環(huán)境十分惡劣,瘴疬流行,“病者十之七八,死者基多”,甚至有數(shù)十丈巨蟒為患,開荒任務非常艱巨,鄭成功都新率官兵,積極開發(fā),同時采取各種措施加緊鞏固臺灣海防,堅守陣地,免于荷蘭侵略者“復仇”,重占臺灣。鄭成功率軍披荊斬棘,流血流汗,艱苦創(chuàng)舉。由于十年征戰(zhàn),馳騁沙場,積勞成疾,于永歷十六年(公元1662年)農(nóng)歷五月初八病逝臺灣,享年三十有九,墓葬于臺灣的臺南州仔尾。歷經(jīng)三十多年,其孫鄭克塽降清后,于康熙三十八年(公元1699年)5月22日卯時遷柩歸葬于南安縣,拊葬于康店村的鄭氏祖瑩,隨同遷葬的還有其子鄭經(jīng)的靈柩。當時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護柩外,還賜挽聯(lián)一對,日:“四鎮(zhèn)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;諸王無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。“爾后還派御林軍護陵守墓。同時遷葬于祖瑩樂齋公內(nèi)還有其父鄭芝龍,其母和其妻墓氏,遷墓后重立墓碑。

1929年,鄭陵被盜,即時搶救石質(zhì)墓志銘兩塊,一為鄭經(jīng)1674年回鄉(xiāng)修祖墳時所立的(橄欖山墓志)。另一是遷葬時鄭克塽之《鄭氏歸墓祖文墓志》。鄭成功靈柩用棺廓兩層,里面一層油漆朱紅鮮先澤,棺內(nèi)布滿水銀,骨骼完好,取出將盔一項,龍袍一件,腰圍玉帶鑲玉十七塊,靴鞋各一雙,還有頭發(fā)等珍貴一級文物,由南安石井鄭成功紀念館收藏。

鄭成功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構(gòu)筑土堆墓,墓碑墓道皆用花崗石雕砌成,墓碑高75厘米,長15.8厘米,呈“山”字形,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,墓前石質(zhì)華表一對,相距15米,高14米,呈八角形,徑52厘米,頂端雕一座獅,保存完好。墓前兩側(cè)還有石板旗桿夾九對,左五右四,其中一板刻有“戍子年解元”五個字。目前,擴大保護范圍,建筑陵園大圍墻建立文物保管所,修筑墓道和專線公道,綠化林木花草,建置碑亭,環(huán)境寬敞,風景優(yōu)美,為海內(nèi)外游覽和祭拜“國姓爺”的好地方。

參觀了鄭成功墓,想必大家會有一番感慨和聯(lián)想吧。

第4篇 福建福建泉州鄭成功墓導游詞

大家好,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去參觀鄭成功墓。

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著福廈公路的水頭鎮(zhèn)附近的康店村復船山

,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,名森、字明儼、號大木,福建

戶市千里浜。在日本渡過七個春秋,1630年間隨從其叔芝燕等回國,住安平(晉

江市安海鎮(zhèn))鄭府。鄭成功自幼聰明敏捷,八歲能通讀四書五經(jīng),十歲能寫入股

文,文章過人,詞藻華麗典雅,十一、二歲,兼習春秋左傳,孫吳兵法,并能舞

劍學射。十五歲的稟生,二十一歲攻入南京國子監(jiān)太學,氣字軒昂,才華橫溢,

獲得師長稱贊:“此人英雄,非人所得比。”

明隆武帝見成功年少英俊,文武雙全,問之日“江山危矣,你

何從我乎?”對日:“文不貪財,武不怕死,江山可保矣。”隆武帝非常贊許他

,即賜他與同姓,易名“成功”,封御營中軍都督,授尚方寶劍,儀同附馬,自

是咸稱“國姓爺”。

鄭成功一生最偉大的功績是收復臺灣,驅(qū)逐荷蘭侵略者和大規(guī)

是泉州人,把荷蘭侵略者從我國寶島臺灣趕走。鄭成功實現(xiàn)了他收復臺灣和開發(fā)

臺灣的遠大抱負。當時曾賦詩一首“開辟荊榛逐荷夷,十年始克服先基。田橫尚

有三千客,菇苦間關不忍離。“收復臺灣以后,他走訪四社,了解民情及社會情

況,在那荒涼的臺灣島上,實行“寓兵于農(nóng)”之法,屯墾開荒,“農(nóng)隙則訓以武

事,有警則荷戈以戰(zhàn),無警則負來以耕”。那時,臺灣新辟土地環(huán)境十分惡劣,

瘴疬流行,“病者十之七八,死者基多”,甚至有數(shù)十丈巨蟒為患,開荒任務非

常艱巨,鄭成功都新率官兵,積極開發(fā),同時采取各種措施加緊鞏固臺灣海防,

堅守陣地,免于荷蘭侵略者“復仇”,重占臺灣。鄭成功率軍披荊斬棘,流血流

汗,艱苦創(chuàng)舉。由于十年征戰(zhàn),馳騁沙場,積勞成疾,于永歷十六年(公元166,盡在酷貓寫作范文網(wǎng)。

第5篇 鄭成功墓導游詞

大家好,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去參觀鄭成功墓。

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著福廈公路的水頭鎮(zhèn)附近的康店村復船山,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,名森、字明儼、號大木,福建省南安石井人,出身于官商家庭。1624年農(nóng)歷七月十四日,誕生于日本長崎縣平戶市千里浜。在日本渡過七個春秋,1630年間隨從其叔芝燕等回國,住安平(晉江市安海鎮(zhèn))鄭府。鄭成功自幼聰明敏捷,八歲能通讀四書五經(jīng),十歲能寫入股文,文章過人,詞藻華麗典雅,十一、二歲,兼習春秋左傳,孫吳兵法,并能舞劍學射。十五歲的稟生,二十一歲攻入南京國子監(jiān)太學,氣字軒昂,才華橫溢,獲得師長稱贊:“此人英雄,非人所得比。”

明隆武帝見成功年少英俊,文武雙全,問之日“江山危矣,你何從我乎?”對日:“文不貪財,武不怕死,江山可保矣?!甭∥涞鄯浅Y澰S他,即賜他與同姓,易名“成功”,封御營中軍都督,授尚方寶劍,儀同附馬,自是咸稱“國姓爺”。

鄭成功一生最偉大的功績是收復臺灣,驅(qū)逐荷蘭侵略者和大規(guī)模開發(fā)臺灣。永歷十五年(公元1662年)十二月甘三日,率軍三萬余人,大部份是泉州人,把荷蘭侵略者從我國寶島臺灣趕走。鄭成功實現(xiàn)了他收復臺灣和開發(fā)臺灣的遠大抱負。當時曾賦詩一首“開辟荊榛逐荷夷,十年始克服先基。田橫尚有三千客,菇苦間關不忍離?!笆諒团_灣以后,他走訪四社,了解民情及社會情況,在那荒涼的臺灣島上,實行“寓兵于農(nóng)”之法,屯墾開荒,“農(nóng)隙則訓以武事,有警則荷戈以戰(zhàn),無警則負來以耕”。那時,臺灣新辟土地環(huán)境十分惡劣,瘴疬流行,“病者十之七八,死者基多”,甚至有數(shù)十丈巨蟒為患,開荒任務非常艱巨,鄭成功都新率官兵,積極開發(fā),同時采取各種措施加緊鞏固臺灣海防,堅守陣地,免于荷蘭侵略者“復仇”,重占臺灣。鄭成功率軍披荊斬棘,流血流汗,艱苦創(chuàng)舉。由于十年征戰(zhàn),馳騁沙場,積勞成疾,于永歷十六年(公元1662年)農(nóng)歷五月初八病逝臺灣,享年三十有九,墓葬于臺灣的臺南州仔尾。歷經(jīng)三十多年,其孫鄭克塽降清后,于康熙三十八年(公元1699年)5月22日卯時遷柩歸葬于南安縣,拊葬于康店村的鄭氏祖瑩,隨同遷葬的還有其子鄭經(jīng)的靈柩。當時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護柩外,還賜挽聯(lián)一對,日:“四鎮(zhèn)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;諸王無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?!盃柡筮€派御林軍護陵守墓。同時遷葬于祖瑩樂齋公內(nèi)還有其父鄭芝龍,其母和其妻墓氏,遷墓后重立墓碑。

1929年,鄭陵被盜,即時搶救石質(zhì)墓志銘兩塊,一為鄭經(jīng)1674年回鄉(xiāng)修祖墳時所立的(橄欖山墓志)。另一是遷葬時鄭克塽之《鄭氏歸墓祖文墓志》。鄭成功靈柩用棺廓兩層,里面一層油漆朱紅鮮先澤,棺內(nèi)布滿水銀,骨骼完好,取出將盔一項,龍袍一件,腰圍玉帶鑲玉十七塊,靴鞋各一雙,還有頭發(fā)等珍貴一級文物,由南安石井鄭成功紀念館收藏。

鄭成功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構(gòu)筑土堆墓,墓碑墓道皆用花崗石雕砌成,墓碑高75厘米,長15.8厘米,呈“山”字形,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,墓前石質(zhì)華表一對,相距15米,高14米,呈八角形,徑52厘米,頂端雕一座獅,保存完好。墓前兩側(cè)還有石板旗桿夾九對,左五右四,其中一板刻有“戍子年解元”五個字。目前,擴大保護范圍,建筑陵園大圍墻建立文物保管所,修筑墓道和專線公道,綠化林木花草,建置碑亭,環(huán)境寬敞,風景優(yōu)美,為海內(nèi)外游覽和祭拜“國姓爺”的好地方。

參觀了鄭成功墓,想必大家會有一番感慨和聯(lián)想吧。

$content2$

鄭成功墓導游詞(精選5篇)

大家好,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去參觀鄭成功墓。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著福廈公路的水頭鎮(zhèn)附近的康店村復船山,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,名森、字明儼、號…
推薦度:
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

相關鄭成功墓信息

  • 鄭成功墓導游詞(精選5篇)
  • 鄭成功墓導游詞(精選5篇)5人關注

    大家好,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去參觀鄭成功墓。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著福廈公路的水頭鎮(zhèn)附近的康店村復船山,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,名森、 ...[更多]

相關專題

導游詞熱門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