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目錄
【第1篇 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:中世界近現代史重要歷史觀點
1、16c前后,人類歷史發(fā)生了重大的轉折。在這之前,人類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(qū)。新航路開辟以后,世界各民族的歷史逐漸融合為一部統一的人類歷史。
2、中世紀后期,由于生產力發(fā)展的不平衡及思想觀念發(fā)展的差異,阿拉伯、中國等亞洲國家(古代文明中心)或分裂或閉關自守,由先進變?yōu)槁浜?而歐洲卻經歷了空前的變化,后來居上。
3、由于商品經濟的發(fā)展,最先在意大利,然后在西歐出現資本主義萌芽。自然經濟,自我消費,注定了它的閉塞性和遲滯性;商品經濟,面向市場,決定了它的開放性和超前性。兩相比較,商品經濟較之自然經濟所具有的先進性和優(yōu)越性不言自明。
4、商品經濟一旦產生并發(fā)展,就會在一切領域猛烈地沖擊封建制度。商品能夠使全社會無時無刻不感到它的存在和影響。商品經濟使得貨幣成為財富的標志。貨幣地租取代了徭役地租和實物地租。西歐的各封建專制王朝,為了'中興',也普遍地推行重商主義政策,這又為資本原始積累提供了有利條件。
5、商品經濟自身充滿活力,它的自由的特征和對人權自由所表現出了強烈要求,證明了它是適應生產力發(fā)展并可進一步推動其發(fā)展的經濟形態(tài),它是古代社會進入近代社會及近代社會能夠飛速發(fā)展的根基。
6、商品經濟,沖破了資本主義發(fā)展的經濟枷鎖;文藝復興、人文主義思潮和宗教改革,解除了資本主義發(fā)展的精神桎梏。歐洲發(fā)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,建立了17c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荷蘭。
7、隨著新航路的開辟,西歐各國一方面向海外大規(guī)模擴張,商品經濟更加發(fā)展;另一方面它們對亞、非、美洲進行殖民掠奪,成為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手段之一,又造成殖民地的極端貧困和落后。資本主義經濟發(fā)展的力量大大加強,到19c時,已深深地滲入或控制印度、中國等亞洲古老的文明中心。
8、近代社會與古代社會的本質區(qū)別在于:①、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;②、以法律為標志的國家權力取代以君主為代表的貴族特權;③、公民取代臣民。這包含了經濟基礎、上層建筑和人本身三個重要的社會組成部分,基本上概括了人類歷史的最主要的內涵。
9、文藝復興是一個要使人類對自然和人類本身覺醒的啟蒙時代,它要用理性文化_中世紀的宗教文化,用理性權威代替上帝權威。
10、商業(yè)資本在資本主義簡單協作和工場手工業(yè)階段一直處于主導地位,工業(yè)革命后,工業(yè)資本才逐漸取得商業(yè)資本居主導地位。商業(yè)資本一般是指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資本,它的運動方式是:貨幣-商品-更多的貨幣,他以賤買貴賣為原則,是資本的最古老的形式之一.打入生產領域的商人成為包買主,意及商業(yè)資本家.商業(yè)資本促進了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,加速了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,因而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市場的擴大,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起了巨大作用.
11、這一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是完全意義的反封建革命,它只需_封建制度,解決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問題,就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使命。革命后還不能建立起完整健全的資本主義社會,只是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。
12、資本主義戰(zhàn)勝封建主義的斗爭不是一帆風順的,資產階級革命過程顯現出曲折反復的斗爭歷程。革命過程中起領導作用的是經濟實力強大,政治上較為成熟的大資產階級(金融資本家和商業(yè)資本家),因此,革命最終只能確立大資產階級執(zhí)政時所取得的成果。
13、資產階級革命是在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貴族領導下,聯合一切反封建階級所進行的反封建斗爭。人民
眾是斗爭的主力,但領導力量始終是資產階級,群眾運動只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。為此,革命不帶有解放勞動人民的使命。
14、資本主義發(fā)展表現出的優(yōu)越性,封建專制統治面臨的危機,使歐洲一些國家開始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。改革的目的是加強封建專制,但改革措施卻從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(fā)展。它既反映出封建王朝在某種程度上適應了資本主義的發(fā)展,又反映出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。改革的長處在于很少引發(fā)大的動蕩,對生產力有相當的保護作用。
15、資產階級啟蒙運動,是歐洲歷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。啟蒙思想家提出的新思想,不僅動搖了封建統治,而且為資本主義社會確立了一套政治
16、第二次工業(yè)革命的完成,使生產規(guī)模更加擴大,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,競爭愈趨激烈,極大地推進了生產力的發(fā)展,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國際關系的變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17、第二次工業(yè)革命造成生產力的極大發(fā)展,必然要求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(fā)展,生產資料私人占有與生產社會化間的矛盾日益突出。由于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,產生了壟斷,于是,壟斷組織形成。壟斷盡管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,但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社會化的要求,它是適應和推進生產力發(fā)展的生產組織形式。它的出現,是歷史的進步。這種依靠科技發(fā)展經濟和依靠壟斷適應生產力進步的經濟模式,表明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在經濟上已定型。此后雖有較大的發(fā)展,又有國家壟斷、國際壟斷等,但其基本形態(tài)沒有再發(fā)生根本的變化。
18、經濟上這種飛躍式的大發(fā)展,對整個社會生活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。首先是人的自身的變化。人的素質的提高,人的價值顯得更加突出;其次是社會利益集團的劃分更為明顯;第三是為了協調矛盾,穩(wěn)定局勢,各國建立比較健全的代議制民主,政黨政治和公民自由等制度,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政治模式大體定型。
19、在進入壟斷資本主義的過程中,英、美、法等國家基本上走的是自由主義的道路。而俄、日、德等國家則還具有明顯的專制主義體制,它們要形成當代資本主義的模式,還有一段曲折的路程。這幾個國家中的專制主義,絕非是壟斷帶來的惡果,而是保留封建殘余過多造成的,正說明需要進一步加強資產階級的改革。
20、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完畢,給各被壓迫國家和地區(qū)的人民帶來極大災難,也使整個世界進一步資本主義化。各大工業(yè)國的資產階級日益將資本輸出作為攫取更大利潤的手段。資本輸出和伴隨而來的國際壟斷集團組織的出現,在客觀上必然促使東方各國和各地區(qū)傳統古老社會結構與經濟結構的進一步瓦解,建立起一批西方式的資本主義企業(yè),繼而產生民族資本主義。這是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的一種體現。
21、資本主義列強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領土的斗爭,是這一時期出現的逆歷史潮流的現象。這場爭奪霸權的角逐,最終釀成一場大戰(zhàn),造成一場浩劫。一戰(zhàn)結束,是世界近代史結束的標志。
22、從19c70`s到20c初的30年間,世界基本上沒有發(fā)生過革命,資本主義處在相對和平的環(huán)境中,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下,資本主義在經濟、政治和繼續(xù)征服世界等方面,都有巨大的進展,達到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基本定型的程度。
23、以科技為依據,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,以壟斷為組織形式,從此成為一種經濟模式。這種模式的出現,表明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在經濟上已經定。
24.正確認識圈地運動對資本主義的作用:①促進了農業(yè)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(fā)展,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變成了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,使封建的小農經濟轉變成資本主義的大農業(yè).②為資本主義發(fā)展積累了大量資本,提供了大批廉價勞動力.③開辟了國內市場.總之圈地運動雖然犧牲了農民的利益,但它發(fā)展了農業(yè)資本主義,為資產階級革命和群工業(yè)革命的到來奠定了基礎.所以,從資本主義發(fā)展的角度看,應肯定它的推動作用.
【第2篇 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:國際矛盾沖突焦點的演變
1.16~18世紀中期——西、葡、英、法、荷爭奪殖民霸權。
2.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初期——歐洲國家與法國的戰(zhàn)爭。
3.19世紀中期——英法與俄國爭奪巴爾干。
4.19世紀中后期——普魯士為統一德國與鄰國的戰(zhàn)爭。
5.19世紀末20世紀初——兩大軍事集團對抗。
6.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后——協約國與蘇俄之間、法德之間、美日之間的矛盾。
7.20世紀30年代至二戰(zhàn)期間——世界各國同德意日法西斯的矛盾。
8.二戰(zhàn)后初期——兩大陣營的對峙。
9.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——美蘇爭霸。
【第3篇 人教版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
一、漢初的黃老之學
1、社會背景:經濟殘敗,百業(yè)待興,休養(yǎng)生息政策的需要
2、主要內容:黃帝的學說:治身(養(yǎng)生).老子的學說:治國(無為而無不為,積極無為).
3、特點:兼采眾家、積極無為.
4、作用:成為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,使?jié)h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。
二、儒學成為正統思想
1.背景:①儒學在秦朝遭到嚴重打擊,漢初逐漸復蘇。②漢武帝時國力強盛,漢初奉行的黃老之學不能適應社會的發(fā)展;③社會形勢的發(fā)展需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,于是漢武帝“舉賢良對策”。
2.董仲舒新儒學.
來源.以《公羊春秋》為基礎,融合陰陽家、黃老之學和法家思想。
主張.①提出“春秋大一統”和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,加強中央集權。②提出“天人合一”和“天人感應”,宣揚“君權神授”,發(fā)揮了儒家的仁政思想。④提出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,后人歸納為“三綱五?!?。
目的.以思想的統一來維護政治的統一。
影響.董仲舒對儒學思想的發(fā)展,有利于漢代的統治者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,鞏固國家的統一,受到漢武帝的全面肯定。
3.儒學成為正統思想.漢武帝: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,實行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。②起用儒者參政。③興辦太學,建立地方教育系統。
4.影響:①新儒學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,鞏固了國家統一,同時也限制君權的過度膨脹。②教育逐漸為儒學所壟斷,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(guī)定的教科書;③太學興盛,打破了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(guī)矩,儒家地位大大提高。④儒學在各郡縣得到推廣,在民間開始處于獨尊地位。⑤從此儒學之士在中國文化舞臺上逐漸成為主角,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,延續(xù)兩千年之久。
【第4篇 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:日本經濟發(fā)生的變化及殖民體系
p108:19世紀80年代日本的工業(yè)革命出現了高潮。到20世紀初日本的工業(yè)革命基本完成。19世紀末20世紀初,日本向帝國主義過渡。但由于日本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,同時日本更多地依靠軍事手段來奪取殖民地、取得市場和原料產地。這樣,帶有濃厚封建性的壟斷集團同軍閥集團相互勾結,瘋狂推行侵略擴張政策。日本帝國主義被稱為“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”。
日本天皇政府極力發(fā)展軍國主義,制定了以征服中國為中心的“大陸政策”,征服朝鮮是征服中國的第一步。1876年強迫朝鮮簽訂《江華條約》,1910年日本又迫使朝鮮簽訂《日韓合并條約》正式吞并朝鮮。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(zhàn)爭把俄國勢力從中國東北排擠出去。
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,帝國主義國家已經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,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。
②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,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。
③在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下,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(qū)成為'先進'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、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,'先進'資本主義國家控制了這些國家和地區(qū)的經濟命脈,對它們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。
【第5篇 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: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
1.維也納體系
(1)含義:1814~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定的歐洲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稱為維也納體系。
(2)維持機構:神圣同盟和四國同盟。
(3)實質及作用:是歐洲封建君主企圖維護封建秩序的體現,它反對社會進步,任意踐踏弱小民族利益,是歷史的反動。但維也納體系下,各國常用召開會議的辦法解決國際爭端,客觀上促使國際關系進入一個新時代。
(4)瓦解:維也納體系下存在著階級矛盾、民族矛盾、神圣同盟國家內部之間的矛盾;19世紀中期希臘獨立首先打破了維也納體系所規(guī)定的歐洲版圖;1830年比利時獨立再次改動了維也納會議確定的歐洲版圖;法國七月革命后,維也納體系名存實亡;1848年歐洲革命徹底瓦解了維也納體系。
2.凡爾賽-華盛頓體系
(1)建立:一戰(zhàn)后,戰(zhàn)勝國先后召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,簽訂了一系列條約,構成了該體系。
(2)維護機構:國際聯盟。
(3)矛盾
(4)調整:①道威斯計劃的實施,是協約國在賠款問題上對體系所做的一次較大調整;②洛迦諾公約是協約國在歐洲安全問題上對體系所做的一次調整。
(5)瓦解:①1935年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,大量擴充陸軍,積極重建空軍,并開始建造軍艦。②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(qū),進一步撕毀凡爾賽和約。③1931年日本發(fā)動'九·一八'事變,破壞了《九國公約》,沖破了華盛頓體系的束縛,凡爾賽-華盛頓體系隨之瓦解。④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,英法對德宣戰(zhàn),凡爾賽體系徹底崩潰。⑤1941年12月,日本偷襲珍珠港,太平洋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華盛頓體系徹底崩潰。
3.雅爾塔體系
(1)含義:二戰(zhàn)結束后,世界大國開始按照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,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,建立新的國際關系格局,這就是雅爾塔體系。
(2)內容:處置戰(zhàn)敗國,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;重新確定戰(zhàn)后歐亞的政治地圖,重劃法西斯戰(zhàn)敗國及其被占領地區(qū)的疆界;建立聯合國等。
(3)實質和影響:它建立在美蘇實力均衡基礎上,事實上劃分了美蘇勢力范圍;深深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;標志著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關系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,國際關系進入一個新時代。
(4)發(fā)展歷程:1945~1955年是體系的形成和戰(zhàn)后初期美蘇冷戰(zhàn)對峙局面出現;1955~1969年是美蘇冷戰(zhàn)中的局部緩和;1969~1985年是美蘇緩和中的激烈爭奪;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,是體系的瓦解時期。
4.世界格局多極化
(1)多極化趨勢的出現:世界力量多極化是兩極世界格局內部矛盾發(fā)展的結果,這主要表現為:美蘇兩國的力量相對衰落;西歐、日本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與美國差距逐步縮小,在政治上對美國的離心傾向也在不斷加強;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壯大。兩極格局的瓦解,使多極化的趨勢不可逆轉。
(2)多極化趨勢對世界的影響:就目前情況來看,國際關系中存在著美國、日本、西歐、中國、俄羅斯五個力量中心。五個力量中心的存在,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世界各地區(qū)和許多國家。五個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競爭、相互制約的關系,使霸權主義受到更多的制約和限制,有利于世界安全與穩(wěn)定。
(3)兩極格局的瓦解同前兩次大的國際格局變動的不同:①它是在沒有發(fā)生世界大戰(zhàn)的情況下出現的。②這種格局的變動,不是通過將戰(zhàn)勝國的意志強加給戰(zhàn)敗國,導致各國國際地位的變化的。③新的國際格局的確立,要通過各國之間的斗爭和妥協來實現,這取決于各國綜合國力的強弱。而綜合國力對比相對穩(wěn)定局面的形成,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。因而,新舊格局的交替過程,也必然是一個緩慢演變的過程。
【第6篇 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: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關問題
1、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背景?
答:1、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(fā)展。
原因:1、地理位置:新航路開辟后,英國處于大西洋航運的中心線上,積極開拓海外活動,推動了手工工場的發(fā)展。
2、'圈地運動'使英國農村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牧場和農場。
3、16世紀英國通過海外貿易和掠奪及圈地運動,為資本主義發(fā)展積累了資本。
4、16世紀統治英國的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,鼓勵工商業(yè)和海外掠奪等,客觀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(fā)展。
2、階級基礎:隨著城市工商業(yè)的發(fā)展,銀行家、大商人、手工工場主逐漸形成新興的資產階級;農村中雇工經營的農場主或牧場主,有的兼營工商業(yè),被稱為新貴族。他們有著共同利益,在革命中結成同盟。(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(fā)展逐漸形成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。他們有著共同利益,在革命中結成同盟。)
3、根本原因: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(fā)展。(資本主義發(fā)展與封建專制制度的矛盾是英國社會的根本矛盾。)
4、思想基礎:出現了清教徒運動,有清教思想作為理論基礎。
2、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導火線、爆發(fā)標志、經過、結果?
答:導火線:1638年蘇格蘭人民起義
爆發(fā)標志:1640年新議會的召開
經過:(一)議會斗爭階段:(1640--1642)國王征新稅-議會限制王權,人民支持
(二)內戰(zhàn)階段:(1642-1649)克倫威爾議會軍納西比、馬斯頓荒原戰(zhàn)役
(三)共和國階段和護國政治階段:(1649-1653-1660)克倫威爾掌權
措施:內:武力維護統治,發(fā)展工商業(yè),厲行清教法規(guī);外: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
評價:維護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既得利益,有利于英國資本主義的發(fā)展。
(四)斯圖亞特王朝復辟:(1660-1688)(復辟原因:克死后軍官奪權造成政局混亂,資級和新貴族為鞏固統治秩序,同意查理二世復辟。)
(五)光榮革命階段:1688--1689年(威廉)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。
結果:君主立憲制的確立:《權利法案》1689年內容:限制國王權利,約束國王作為。
3、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?
答:1、_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,確立了君主立憲制。
2、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(fā)展和資本主義政治、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道路。
3、反映了世界歷史發(fā)展的趨勢,對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(qū)都有廣泛的影響,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。